让越剧走向更远的未来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核心阅读

自我革新是越剧传承的精神基因

越剧只有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坚持审美风格,才能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与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以前没有戏曲学校,老戏班子只是传授技艺的地方。是新中国才有了戏曲学校和正式的教学体系。

今年恰逢越剧诞生115周年。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越剧已从发源地浙江和繁华的上海传播到各地乃至海外,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越剧前辈的创新艺术实践在传承中化为精神之火并发展。

正是秉承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扎根民间、关注民生的民情,不断学习吸收各种优秀文化的艺术养分,越剧可以超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创造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世纪的辉煌。 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越剧走向更远的未来,是我们这一代越剧人面临的课题。

与时俱进,为越剧艺术表现寻找新的增长点

20世纪50、60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越剧电影风靡全国,推动了越剧的传播和普及。 越剧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用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让更多观众熟悉并爱上这门艺术。

但如果越剧的主题只是“儿女之间的爱情”,发展空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正如袁雪芬所说:“越剧要完善公共功能,表现现实题材不仅可以探索很多新的艺术话题,还能增强越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寻找越剧艺术表演新的增长点,必须积极探索题材的广度和人物塑造的深度。 近年来,各种题材层出不穷,如《吴王挽歌》、《越王勾践》、《劈山救母》等一系列英雄花旦剧目呈现。绍兴小白花越剧团演出。 创作者们也开始借鉴戏剧的人物塑造手法来表达品格、品质等精神主题。 这种创作手法常用于塑造先进人物、讲述廉政故事的越剧剧目中。 作为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浙江越剧团创作了《江姐》、《刑场婚礼》、《红色恋情》等多部红色题材剧目。

在担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领衔主演、导演期间,主演了《陆游与唐婉》、《西厢记》等经典传统剧目。 我还创作并参与了《冷情》、《孔乙己》、《二泉映月》、《江南》等作品。 《好人》、《柯柳兰与杜丽娘》等“新越剧”。 我们在“越剧​​写意不变、女性主体不变、浙江方言不变”的前提下,努力拓宽越剧题材。 我还塑造了远离传统小众的艺术形象,比如《柯柳兰与杜丽娘》中的勇敢英雄,《江南好人》中的男女演员,以及借鉴其他戏剧或艺术门类的表演方法,如《西厢记》中的川剧“踢褶”、传统戏曲《孔乙己》中的“叠褶”以及京剧气派的“踩”,常常引起人们的讨论。越剧爱好者。

这种探索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因为自我创新是越剧的精神基因。 袁雪芬当年取得突破,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改成越剧《祥林嫂》,提高了越剧的艺术品味。

越剧只有紧贴时代、与时俱进、坚持审美风格,才能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与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包容包容,重要的是“学”而不是“学”

与昆曲、京剧等历史积淀深厚的剧种相比,青年越剧的形成过程颇为特殊。 昆剧与戏剧共同诞生了越剧。 越剧在其萌芽时期,善于从丰富的艺术风格中汲取营养。

时至今日,越剧的表演美学体系仍有探索的空间。 越剧在表演的系统性、规范性方面先天薄弱,表演动作较少。 我们应该博采众长,丰富和发展越剧表演。 对于声腔来说也应该如此。 比如,我的老师、殷派创始人殷桂芳在表演越剧《屈原》时,加入了绍兴大板的元素,殷派原本温文尔雅的韵味和缠绵的画风变得铿锵有力。和热情。

越剧的包容性重要的是“化”而不是“学”。 关键是要用其他艺术的“形式”来塑造越剧艺术的“精神”。 继承和发展需要歌剧工作者具有对传统的鉴赏力和对创新的敏感度。 我在艺校进修班的时候,作为文科生学昆曲,作为武术家学京剧。 我第一次接触文戏是徐冠春先生,他在电影《十五关》中饰演熊友兰。 于振飞先生的弟子。 徐冠春老师教我手、眼、身的基本功,王诗雨老师教我“拿起一幅画就叫画”。 我还学习了《石秀走村》《百花献剑》等片段。 我的“毯功”老师是陈又廷,盖叫天大师的弟子。 这些为我探索越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即使是传统越剧剧目也应该注入新的内涵、新的理念。 为庆祝越剧诞生100周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并上演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导演郭晓楠以“尊重经典,但不追随经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为创作方向。 在保留经典咏叹调的同时,他也对其进行了改编,使之变得年轻化、现代化。 该剧采用“以扇喻蝶”的舞台表演形式。 人物利用扇子的动作和排列来表达戏曲的意境。 作品还将现代舞蹈语汇融入到戏曲套路中,既古典又现代,传统又时尚。 2016年G20杭州峰会晚会上,我们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伴奏下表演了剧中的“十八岁告别”片段,受到观众好评。

除了从其他戏曲艺术门类汲取养分,越剧近年来也在“反哺”。 1984年越剧《五个女儿的生日祝福》拍成电影后,被移植到豫剧、锡剧、婺剧、秦剧等剧种中,各具特色。 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祥林嫂》曾被改编成黄梅戏等剧目,影响深远。

越剧需要年轻观众,更需要年轻传承人。

如今,借助剧场演出、私人及大学社团排练、综艺、游戏、哔哩哔哩等多种形式和平台,越剧拥有了更强的粉丝吸引能力。 越剧需要年轻观众,也需要年轻传承人。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是越剧人才培养的关键。 每所学校和学院都有不同的方法,各有各的优势。 比如《小白花》将班级制和学院制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就像尹桂芳和尹晓芳两位老师一步步教我一样,我们在表演上也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

奠定《小百花》基础的越剧《五女祝寿》自诞生38年来,已演出千余场,并被不同代人演绎过多个版本。 每一个进入《小白花》的年轻演员,都必须从这部剧开始。 2016年,在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支持下,《小白花》从全国戏曲院校越剧专业和越剧专业表演团体中招募优秀青年演员,建立了越剧遗产。年轻一代。

我担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时,特别注重演员的综合文化基础。 2008年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办“08小百花班”。 这个班的专业课与文化课的比例是5:5,而当时普通艺术学校的越剧表演班的比例是6:4。 专业与文化并重,是我对新一代“小百花”演员的要求。 我们还定期在群内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活动,组织演员观摩优秀剧目、影视作品、艺术展览等。

以前没有戏曲学校,老戏班只是传授技艺的地方。 是新中国建立了中国戏曲学校和正式的教学体系。 因此,今天的戏曲学生不仅要学艺、学戏,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道德; 今天的戏曲老师不仅要教艺术、教戏曲,还要教别人。

未来,从学生选拔到学生培养,再到进入学院后的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培养,都需要更加统筹规划。 我们一定要让更多的孩子向往越剧艺术,也一定要平息这种向往。

如何激活越剧艺术传统? 我认为年轻一代应该好好继承,理解戏曲中人物的意义,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唱,怎样唱才能表达人物的情感。 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戏剧、这一艺术。

(作者毛伟涛,越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声编辑)

了解更多信息或合作请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