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前身,是19世纪后半叶在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落地唱书。这种曲艺活动了50余年,是越剧的孕育时期。
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
“落地唱书”是越剧的前身。它是在“田头歌唱”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可分两个阶段:前阶段,即低级阶段为“沿门唱书”,后阶段即高级阶段为“走台书”。先后共经历了五十多年,由单纯的自娱歌唱,发展成半职业、专业演唱的别具一格的曲艺艺术。
嵊地能歌善唱很有才华的民歌手很多,据可查的资料表明,约在清咸丰元年(1851)前后,甘霖马塘村农民金其炳,就是位聪颖的歌手,他能唱牧牛山歌、民间小调、工尺调、宣卷佛曲调等。他很会创新,常在田头歇息和夏天夜间纳凉时唱山歌,把宣卷佛曲和工尺调混合编唱,并把佛曲帮腔衬字“南无阿弥陀佛”改为“箫经”中的“四工上合尺”。他本人自称是新创的曲调,后称“四工合调”。但听众初听时,既不像宣卷,也不像工尺调,称其“四不像”曲调,而事实上正如金其炳徒孙金文潮在1959年所说:“四工合调是我们师公化出来的。”该曲调成为日后“落地唱书”很长时间内的主要曲调。
金其炳的即兴创造能力很强,能见物唱物见人唱人。在春节时,他唱道:
正月里来喜洋洋,
家家户户放炮仗。
店王财主吃鱼吃肉,
穷苦人家喝粥喝汤。
他在田畈劳作见姑娘时唱:
前面走来两个大姑娘,手拎香篮去烧香。
此时姑娘听是唱自己,心慌意乱,快步走去,不小心绊了跤。金接唱:
心急慌张一脚板,跌得两瓣生(嵊县方言读sang)。
金唱得好,许多村里人拜他为师学唱。
晚清辰光,嵊地旱涝灾害不断,老艺人王海金曾说:“晚清时,嵊县农民十之六七破产,生活难过。”加上田赋捐税,民不聊生,逃荒求乞者无数。在这历史境况中,于1863年前后,部分破产的农民,演唱赖以生存的民间曲艺,于是越剧的“母亲”—“落地唱书”的雏形“沿门唱书”产生了。
金其炳与徒弟们不愿逃荒,也不肯沿门求乞。他们仿效乞丐头“扫地佬送元宝”的形式,挨门挨户去卖唱。扫地佬的念板是:
正月里来新春头,
堂前高挂福禄寿。
扫地佬手拿金扫帚,
一扫扫到店王大门口。
金扫帚,扎啦啦一扫帚,
元宝扫到店王师娘房里头。
店王师娘连忙拿来大扫帚,
扫扫起来满畚斗。
……
金其炳他们沿门挨户卖唱的是“四工合调”,手里拿根长烟筒,随便地打着节拍,其唱词多为四句八对利事话。如:
中堂高挂玉麒麟,麒麟送子喜临门。
天官赐福玉如意,如意门庭照财星。
又如:
日出东方暖洋洋,新年新春喜气扬。
财源茂盛达三江,五谷丰登粮满仓。
这些彩头话与扫地佬送元宝的念板异曲同工,所以人们愿送片年糕或给个小粽子,以求吉利,并称其为“沿门唱年糕”,但也有人贬称“讨饭佬唱年糕”。而事实上,金其炳及徒弟们靠卖唱吃“百家饭”与“讨饭”无异,是“变相讨饭”,可卖唱者不承认,且冠以“沿门卖唱”。沿门卖唱是在人家檐下门前站在地上唱,故又名曰“落地唱书”。
由于这种唱书简单易学,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不多时,剡溪两岸仿效的农民甚多,到处可见身背钿褡、手拿长烟筒的沿门卖唱人。
落地唱书的南、北派
1.南、北派的起因。
嵊县境内的剡溪,上接长乐江,下接曹娥江,从上游到下游,横穿全境,把嵊地划成两大块。
落地唱书艺人均生长在剡江南北两岸。
原在余杭县唱书的艺人金芝堂,艺技精湛,深受听众喜爱。余杭著名的茶馆岳阳楼老板为争赢利与金签订合约,定于1879年春节进楼唱“灯书”(旧历正月初四至十五日为灯节,在灯节唱书曰唱灯书)。
该茶楼历来是“杭帮”(杭州地区唱书人)的唱书阵地,今被“绍帮”(指嵊县唱书人)占领,“杭帮”人认为是同行不义,夺走“饭碗”。便仗地头之势,召集人马,闯岳阳楼,将金赶出楼去。
金气愤难平,联络在余杭唱书的相金堂、金水清、相来炳、倪生标、张国森等人,以牙还牙,欲夺回岳阳楼。但倪生标、张国森等认为强龙不压地头蛇,劝金芝堂息事宁人。但金等人认定,树要皮人要脸,哪怕吃官司坐牢监也要争口气,决不丢嵊县人脸面。倪生标、张国森等中途退出。在“杭帮”与“绍帮”人争唱书地盘的“岳阳楼打架”事件中,金以打架罪被抓入牢。相金堂等不服,上告到杭州府。金以与老板有签订合约为凭,赢得官司,被无罪释放,并为嵊县唱书艺人争得在杭州地区唱书的合法地位。
由于倪生标、张国森等人在岳阳楼争斗中中途退出,被众艺人认定是无情无义的“软骨头”,不再允许他们到杭州地区唱书。说来也巧,所退出的人,均为家居剡溪南岸的艺人,故而以是否参与“岳阳楼争斗”为分水岭,参与者即家居剡溪北者为“北派”,不参与者即家居剡溪南者为“南派”。
2.南、北派的不同风格。
艺术风格的“派”是由各种因素形成的,“落地唱书”南、北派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不同的文化经济。由于南、北派艺人存有偏见,很少往来,更无相互交流。演出区域南派多在“上八府”(浙东绍、宁、台、金、衢、严、温、处),北派常在“下三府”(浙西杭、嘉、湖)。听众喜爱有异,唱书艺人按听者不同要求而演唱,形成不同特色。
南派艺人多居剡江南丘陵地带,人口稀少,文化经济较落后贫困。北派艺人多生长在剡江北大平原大村镇上,人口多,文化经济较发达。文化知识、思想见识之差异,影响着唱书艺术风格之不同。
(2)不同的书目。由于以上的原因,在书目上各有选取,北派艺人多看传书,常阅卷本,从中改编了许多如《双珠凤》、《四香缘》、《玉蜻蜓》等长篇大书。南派艺人书目则多从“鹦歌班”、“东阳班”移植,如《黄糠记》、《剪刀记》等。书目内容不同,造成演唱风格各异。
(3)不同的曲调。南派唱曲是以其师祖之一张国森首创之[哀哀调]为主。而北派艺人唱曲则是“落地唱书”创造者金其炳首创的[四工合调]。曲调不同,决定了演唱风格不同。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原因,又随着时间的流逝,久而久之,形成了南、北两派。但是在“岳阳楼争斗事件”若干年后,北派艺人新创[呤哦调],革新演唱形式,大受听众欢迎,相邀演唱者,多得难以应付。北派艺人便主动请南派艺人来“下三府”助阵。
南派艺人历来较保守,首创的[哀哀调]“只传媳妇不传女”,故无创新,各方面停滞不前,到杭嘉湖地区后便自觉向“北派”学习,遂合二而一。
“落地唱书”的代表人物
“落地唱书”的好手很多,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出身,生活基础厚实,见识广,语言通俗易懂,又富有浓厚的嵊县的乡土气息,语汇的情趣性极强,既形象又生动。在描写和刻画人物上,由于书目多是从传书、唱本和卷书上移植来的,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往往是集传、唱、卷书之精华,充分发挥,把人物性格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对环境给予大量的渲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扣人心弦。
唱书艺人分南、北两派,南派的唱书名人极有代表性的是他们的祖师倪生标,他是嵊县剡溪南边人,因年代已久,南派传人很少,无法知其生卒年月,但从他的师兄弟张国森的书目中可知其生平艺术。
张国森,嵊县中高乡中高村(蛟镇)人,他的唱书特点,除上述所说的共同点外,唱腔明快秀丽,歌唱性强,悦耳动听。而在书目的表演上朴实无华,语言上运用嵊县歇后语多而又诙谐生动,形象化,立体感强,代表书目有《赖婚记》、《十件头》等(详见名人篇)。
“北派”唱书艺人,由于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故书目繁荣,人才辈出,名人极多,除金芝堂、相金堂两位祖师外,还有相来炳(相金堂弟)、金水清(金荣水师)、张金魁等等。另有“三堂不如一祥”之说,即金芝堂、相金堂、汪福堂不如竺惠祥。但据笔者在20世纪从50年代始到90年代末数十次的普遍查访,却没听说有汪福堂和竺惠祥之人,何况此说始于1953年,当时唱书艺人也只是传闻,可能是属“传说”。为此,只把金芝堂、相金堂两位师祖作一简介。
金芝堂,男,原名永知,字和林,浙江嵊县马塘村人。1860年生,幼时补鞋为业,喜文娱,拜本村金其炳为师学唱“落地唱书”。系“落地唱书”师祖(详见名人篇)。
相金堂(1858—1902),男,原名相来鑫,浙江嵊县下相村人。以农为生,兼做蚕子生意,喜爱歌唱,拜金其炳为师唱“落地唱书”,成为“落地唱书”师祖之一(详见名人篇)。
“落地唱书”的曲调
1.[四工合调],是在当地道士宣卷调、忏经佛曲的基础上,吸收牧牛山歌和外地同类唱调,由嵊县马塘村农民金其炳创立的。
[四工合调]具有高昂明快的牧歌音调及委婉起伏韵味醇厚的帮腔曲调,并由主唱、接调(帮腔)两部分组成。主腔部分的腔句有“起调腔句、上下句、掼调转句”三种形式。接调帮唱部分腔句,接在起调腔句后面,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腔句;接在掼调转句后面可作为间歇过渡,可代作落调(过门)腔句。
[四工合调]没有独立性专用起调落调,其上下句的平叙腔句,因旋律偏高,字位紧,节奏促,致使唱不到几句就要间歇,缺乏无限反复的平叙功能。所以说,它是“起、平、落”结构的变体(见曲例1)。
曲例1:[四工合调]
勿要唱勿要唱偏要唱
选自《蚕姑娘》唱段
周玉泉传唱 周大风记谱 裘少春仿唱
勿要唱勿要唱偏要唱,
正月里头高兴猛。
(四合合尺工上尺格工六尺工上四嗬格合)
(那么)金姑娘来银(啊)姑娘,
姐妹双双同(啊)商(格)量,
要到(末)灵隐天竺(啦)去烧(啊)香。
姐点蜡烛妹(呀)点香,
点起蜡烛闹洋洋,
点起(格)香来是喷(啊)喷香。
2.[哀哀调],是根据嵊地妇女委婉凄切、催人泪下的悲哭声又吸收其他曲调而创成,因帮唱中用了“哀呀哀哀呀”的唱词而名[哀哀调],由嵊县中高村南派艺人张国森所创。
[哀哀调]的词格和腔格,领帮式唱法的组合,十分严密。但无无限反复的平叙腔段,缺乏说唱性。对十字格、七字格为主的落地唱书很不适应。而张国森“只教熄妇不教囡”,故唱者少,流传面小(见曲例2)。
曲例2:[哀哀调]
《天官赐福》
张香岳传唱 项管森记谱 裘少春仿唱
天官(哪)赐(啊)福在(啊)堂前,
福寿双全(哪嗳)福寿双全。
福禄寿喜在两边(啊),
我看老寿星(啊)喜笑盈盈(哪哀),
(哀呀哀呀)喜笑盈盈。
家住在(呀)宁波府里慈(啊)溪县,
唱一支新闻(哪嗳)唱一支新闻。
新闻唱的哪一家(呀),
唱的蒋家大门(啊哎),
(哀呀哀呀)蒋家大门。
蒋总令(呀)总令之子蒋元庆,
身入红门(哪嗳)身入红门。
蒋元庆(啊)年方二九十(啊)八春,
还未娶亲(哪嗳)还未娶亲。
定亲先生拣日春(哦),
拣在四月初八去(啊)娶亲,
闹热盈盈(哪哎哀呀哀呀)闹热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