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剧目课程介绍 越剧是浙江的文化品牌。 “林黛玉”、“贾宝玉”、“梁山伯”、“祝英台”等形象生动的人物已成为越剧的标志。 自1955年浙江艺术学校成立以来,我省始终将越剧表演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剧目自然也成为重点建设课程。 52年来,越剧剧目教学从继承传统走向发展创新。 重点与由内而外的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风格相结合,即“有声有色”。 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牢牢抓住塑造人物的中心,掌握人物的思想,通过人物独特的表演、唱腔、姿势,将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多年来,我院越剧剧目教学在我国地方戏曲剧目教学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本课程在传统越剧剧目教学的基础上,从进一步提高纵向剧目表演技巧和发展横向专业理论知识出发,完善越剧剧目教学的整体结构。 1.课程目标:越剧剧目课程以越剧演员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专业能力培养出发,以专业岗位群的岗位分析为基础,采用丰富的方法、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兼具扎实的越剧表演理论和实践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技能表演人才。 本课程精心打造越剧剧目教学品牌。 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越剧表演人才出发,构建全面促进优秀人才发展、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理论修养、增强艺术影响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 集中培养带动全面提升,为优秀人才的涌现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整个教学以精品剧目排练为中心,突出优秀学生培养、名师名师授课、专业技能精炼、综合素质提升、舞台竞赛训练三大板块的培养目标。 在本课程中,学生学习角色创作、角色沟通以及在舞台上完整、全面的表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熟悉越剧表演的基本理论,掌握越剧表演的基本功和综合表现的基本规律,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人物形象的创作,并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职专门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课程规划设计,确定课程内容、组织实施教学,努力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建立与就业相适应的能力考核体系。 以政策支持、工学结合、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树立以课程为主线、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的全面发展理念,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学。 质量全面提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开展教学研究和探索,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同时,结合我校越剧表演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课程特点、教学对象特点,通过集体智慧的总结,提出了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设置等关键要素。明确体系、能力构成,为课程内涵建设提供依据。
根据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按照创建品牌的教学定位,越剧剧目课程结构设计紧紧围绕创作能力培养,以综合表达为核心。以《剧目》、《形体创作》、《越剧声学》、《角色创作》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子科目,使《剧目》课程成为集技能、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剧目课程初步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技能教学与戏剧教学相结合的特色。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共性教学与艺术个性教育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系统。 3、课程教学团队:目前剧目课程专职教师14人,不乏胡志毅、林伟林等外聘名师。 师资队伍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十分合理。 教师大部分为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双专业技术职称。 以剧目专业教师为主体,还有越剧声乐、形体创作、人物创作等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讲课、排练、培训、实习、实践等教学工作。 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副教授占队伍总数的45%; 具有三级导演、三级演员职称的讲师; 讲师2名; 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人。 这支教师团队长期从事剧目教学的讲课、排练、培训、练习、实习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他们非常重视教学改革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该团队是一支理想、科学、合理的高、中、青年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有利于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辅导和指导。 该团队的学术结构合理、科学。 教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浙江大学、北京音乐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舞蹈学院等,教师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结构互补性强。 。 团队还具备戏剧类型移植和戏剧创作能力,为戏剧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学院在师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指导思想,为专业教师创造了多种学习机会。 本课程1名名师曾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艺术理论系,6名教师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世界艺术大师班。 学院还定期邀请“赖声川”、“林兆华”、“王晓棠”、“姜昆”、“dik.fk”等国内外表演艺术专家来校授课和互动课,拓宽了教师的艺术视野。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专业教师在学院和我系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专业文艺团体执导多部话剧,多次荣获高奖项,本课程教师1人出版个人专辑,4人为各专业文艺长期外聘演员和艺术团体,参加各类文艺演出,这些社会活动促进了越剧剧目课程建设,也培训了师资队伍,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课程组多名教师担任各专业协会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评估员等兼职社会职务,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4、课程组织形式:本课程在摘录教学阶段,采用分班教学方式,实行“面对面、一对一”、“一聘一演”、 “固定人、固定玩法”等方式组织课程。 由于戏曲剧目由“生、旦、净、末、丑”五个角色组成,因此在本课程的摘录阶段,戏剧教研部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每个学生的剧目和角色。能够塑造人物,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然后根据老师的专业和特点指定该剧的主讲老师。 在戏剧教学阶段,采用“导演制”排练方式组织课程,达到与专业文艺团体排练方式接轨的目的。 戏剧排练由剧目教研室负责,从教学团队中挑选剧目或聘请外部导演。 课程以导演排练形式组织,配备“生”、“旦”、“莫”、“丑”等各个专业的老师。 协助导演在“唱”、“形体”、“技术”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 5、教学内容:第一学期教学内容:经典戏曲折子戏。 教学要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和水平,从以下剧目中选段、移植其他类型的剧目或新创作的具有培养价值的选段进行教学。 通过折子戏的教学,学生可以巩固中专的学习成果,熟悉院校的教学方法,为各大戏曲的教学排练做好铺垫。
越剧选段:《盘夫》、《陆贞》、《葬花》、《九斤姑娘》、《桑园探妻》、《细细思念》、《逍遥自在》、《白水滩》、《 《放子二堂》、《送花府宴》、《拾玉镯》、《闯宫》、《烧稿》、《回宁》、《三盖》、《天台聚会》 、《小宴》、《景泰聚会》、《引路》、《负责任的儿子》、《钱建谷》、《陈三良》、《哭宗庙》。 《昭君出塞》、《救裴》、《陈琳拷打土匪》、《尼姑庵认娘》、《眼痒痒》、《回到十八世纪》、《哭魂》 、《路过柬埔寨》、《第二学期期末教学内容》:大型越剧剧目。 教学要求:通过大剧目排练,使学生掌握塑造完整人物形象的基本功。 要求外在的人物形象不仅要符合人物的要求,而且要反映人物的心理过程。 主要剧目:《白兔》、《荆柴》、《白蛇传》、《玉钗记》、《孟丽君》、《孔雀东南飞》、《红绸》、《五个女人付钱》生日》、《西厢记》、《拜月》、《何文秀》、《胭脂》、《珍珠楼》、《宝莲灯》、《陆游》等我们还可以排练新创作的第三学期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编排一部戏剧或对上学期的戏剧进行加工和完善,为毕业演出做准备教学要求:准确塑造生动的舞台形象六、课程教学方法: 1、突出高校创意教学特点,注重启发诱导、分析探究人物心理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课堂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创新。
2、从人物分析、剧本分析开始,进行粗排练、细排练、合成、排练、表演。 3、采用按课程类别组织教学竞赛、舞台表演实习、师生现场评议等多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4、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投影设备辅助教学,将每个阶段的练习拍摄成视频,提高了实训教学的示范性。 5、及时向名师、专家请教,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6、通过舞台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作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使学生从对剧作的感性认识逐步推进到创造性认识,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的重点和难点。 7、课程特色与创新; 1、特色:本课程是一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专业。 越剧表演专业的特色相对集中在《越剧剧目》的创作教学上,力求体现越剧表演优美动人的风格特点。 系统优化课程结构,形成理论指导与实践实施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使唱、读、做、演的基础知识在表演中得到全面体现。 “剧目”平台。 主要体现在:(一)高质量的教学内容:精选具有培训价值的剧目教材,体现越剧“诗、乐、舞”的“剧目”特色。 (2)科学的培训方式:引进名师授课和“导演”排练方式,为所学与所用“零距离”衔接奠定基础。
(三)综合素质培养:加强人文思想素质培养,促进人文品质在《越剧剧目》中的呈现。 2、创新:调整教学方案,突破大型歌剧排练。 以往的教学曲目一般以传统选段作为主要教材。 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后期将以大型越剧排练为主要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发掘学生的主观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尽快适应剧团、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后可能;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状态。 它不仅强调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本专业技能,而且强调学生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对空间、节奏、性格的理解。 舞台调度的处理有了新的经验和表现; 三是加快了与社会融合的步伐,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艺术人才的新需求,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进入专业剧团适应剧目排练的时间。 2、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引入主任式教学方式。 创新主任式教学最明显的延伸效应之一就是带动和形成新的教学网络。 各专业课程的教师通过戏剧导演以戏剧的形式串联起来,形成了综合力量。 围绕戏剧,歌唱课和体能课从单纯教授学生一定的唱段和肢体动作转变为有序的配套教学。 人物角色分配和角色形象塑造是由这些教学环节共同完成的。
教师根据戏剧排练过程设计课程安排、设置教材、推动教学实施,使每门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有机融入整个教学过程。 同时,各专业课程的老师参加歌剧导演的排练。 通过歌剧导演对整部剧目的编排和处理,他们可以更好地将导演的意图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比原来的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吸收专业知识,为更快地从事角色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根据选定的教学剧目,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每个阶段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歌剧导演的意图了解导演的具体职能和操作程序,例如学习如何做导演案头工作中,如何分析剧本,如何进行导演讲解、舞台综合表演、合演、排练等,最终达到演戏、提拔人才的最终目的。 3、规范教学管理 我们根据教学周期定期组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讨论和修改,确保教学内容符合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 加强教学制度化,实行教学全过程管理。 通过学期初教案及教案检查、各级听课督导、学生评价、教师期中自查、期末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等制度,对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日益规范,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4.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本课程高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和运营,与横店影视城、浙江小学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