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需要年轻观众

author
0 minutes, 0 seconds Read

2010年10月下旬,4家企业向河南文化教育事业捐助2亿元,在捐助仪式上,河南省豫剧二团团长李树建说:“卢(河南省委卢展工)到河南之后,我们河南文化界的春天就到了。我们每天激动万分,以泪洗面。”此语一出,立即引来不少质疑,认为这种表态过于夸张,有“表演”之嫌,更有网友戏称其为“洗面帝”。但是在这背后似乎隐约藏有豫剧传承难言的苦衷。同样是传统戏曲,越剧是否也存在一样的困境与难言之隐呢?

观众大龄化?

越剧需要年轻观众

“如果失去了观众,任何曲艺形式都将是失去存在的意义。”文化人士阮逊说。

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观众群体出现断层趋势显著。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在江浙一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越剧发源地之一的诸暨更是“粉丝”成群,越剧节目频频上演,越剧戏曲角发展迅猛。但是不难发现,喜爱越剧的、越剧票友更多还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鲜有涉足。

那么,年轻观众去哪里了?

“不太接触。”当记者问到是否喜欢越剧,在雄风百货上班的赵晶说道。据她自己说,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多用来上网和逛街,“越剧的话还是父母听得多,我兴致不大。”从小赵的话中,记者明显感觉到传统戏曲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

其实,时下的年轻人对越剧并不“感冒”。因为他们的休闲娱乐方式有了很多选择。休闲方式的多样化,应该就是包括越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曲缺少年轻观众的症结所在。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更易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逐渐远离包括越剧在内的传统戏曲。

“戏曲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正在或者说已经被许多新出现的休闲形式给‘替代’了。”阮逊说。

面对这种担忧,也有人对“年轻观众缺失会影响越剧的发展”这一观点并不以为然。市越剧团团长周江伟说,“越剧是一种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可能以年轻人的阅历并不能完全体会到个中内涵,但等到一定的年龄段,积累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便会成为越剧的观众。”越剧演员楼明迪也认为,年轻观众的缺失并不会对越剧的发展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她说,艺术有其层次感和适合群体,就像年轻人喜欢流行文化,而中老年人热衷传统曲艺,“这当中有一个以年龄为界限的接受过程。”

新苗在何处?

越剧应当未雨绸缪

日前,记者来到诸暨市职教中心,这里有着目前全市惟一的戏曲培训班——09级音乐戏曲班。2009年,市文广局委托职教中心组织戏曲培训班,市越剧团负责越剧专业训练,文化课则由职教中心负责,目的在于培养本地越剧演员,传承越剧火种。熟悉诸暨越剧发展历程的读者都知道,这样的培训早在27年前便已经开始。

1983年,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挂牌成立,作为当时文化局的下属单位,在其存在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培育出了诸如钱惠丽、孟科娟、赵海英、周柳萍、楼明迪、张华丽等一批知名越剧演员。

“我记得那会儿有一届光是报名的人就有1000多人。”今年65岁的何树新回忆道,作为当年的诸暨越剧团乐队队长,何树新曾经多次参与戏曲培训学校的招生工作,且在1988年到2001年担任三届戏曲班的声乐老师,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想见当时的盛况。据他介绍,当时学校招生方式主要有下乡设点招生和考生上门报名,报名者云集。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越剧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能成为越剧演员。但是现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观念变啦!”何树新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失落。除了观念的转变导致越剧学生锐减之外,还因为学戏是一件苦行当,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想进入这一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看他们每天练功,劈腿、串翻身,真的辛苦啊。”市职教中心09届戏曲班的班主任陈燕告诉记者,戏曲班16个学生的平均年龄只有17岁,每一周有22节戏曲专业课。

“戏曲班的学生也可以参加高考。”周江伟说,和职教中心联合办学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但也有质疑者认为,让学生有两种选择虽是尊重学生意愿的体现,但是否会因此导致学生在今后的选择过程中脱离越剧行业。曾经作为老师在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执教多年的卓秋萍也认为,“学生的选择多了,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而非学戏。”

前车之鉴

越剧创新势在必行

2007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展开,一大批优秀的诸暨传统文化“浮出水面”,这当中便有西路乱弹。

诸暨西路乱弹,是属南戏在传播过程中受诸暨地方官话、俚曲等影响发展衍变而成的乱弹剧种。它形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道光至同治的五十余年间。但在随后的一百余年时间里,诸暨西路乱弹几经起落,至始停演,现已无专业或业余剧团。目前仅存10余名老艺人分散于诸暨各地,多年事已高。

为什么具有诸暨本土特色的曲艺形式最终走向没落,这是否能给诸暨越剧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一些思考。

有识之士认为,西路乱弹因仅限于民间娱乐,缺少支持而“营养不良”,使得规模不断缩小,最终没落。

由此反观我市的越剧事业,诸暨市越剧团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除了一部分政府拨款,其大部分的经费均来自于日常的演出活动。“民间对越剧演出的需求量非常大,尤其在春节前后,往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市越剧团团长周江伟说。每当节庆请戏班子唱戏的习俗在诸暨民间尤为流行,据周团长介绍,今年的演出市场仍旧火爆。

但倘若失去了这个市场,越剧又该何去何从?

此外,对于越剧而言,仅仅依靠纯粹的传承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才是承继越剧这一地方文化精粹的根本所在。

“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剧目的同时,我们也秉承着与时俱进的宗旨,在剧本创作、舞台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周江伟说。在大型新编原创剧目《珍珠传奇》的演出中,各种时新元素的加入让向来以传统、古典示人的越剧显现出不一样的风采,也一举博得了更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从近几年发展来看,诸暨越剧正朝着一个光明的未来前进。”周江伟补充道。诸暨越剧团在近3年时间里曾多次受邀赴香港、新加坡等地演出,颇受赞誉,并且在中国戏剧节中均有不俗表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