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亚芬越剧神韵绘声绘影的经典唱段

胡章灿:越剧鼓点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在浙江嵊县马仁村的一个家庭里,1921年12月诞生了一个将生命中的每一次鼓点都编织成传奇的人——胡章灿。他的故事,不仅是关于音乐的,更是一段浓墨重彩的生活史。

胡章灿早年的生活充满了变数,他因父病辍学,当起了道士学过鼓板。在那个年代,鼓板不仅是表演的一部分,也是连接人心、传递文化的桥梁。1946年底,他迈入上海越剧界,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先后在小世界明园剧场、恩派亚大戏院、南京新街口中央剧场、上海正国剧场等处伴奏,为观众带来了无数次震撼和感动。

1950年4月,胡章灿加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前身),担任司鼓。在这里,他不仅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涉足教书工作。1952年,与李子川、马良忠等整理编写了《越剧传统曲牌》,这部作品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章灿继续深造,在1960年秋调任上海越剧院学馆音乐班副班主任兼音乐教师。在这个岗位上,他组织成立了越劇鼓板研究小组,并编写了一份《越劇鼓板研究資料》(第1集)。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奏实践经验,创造了一种新的打击乐代音记谱方法,这种方法简化了书写过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对培养一批又一批技艺高超的鼓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1年7月退休后,胡章灿并未停止对艺术事业的贡献。他回到家乡嵊县,为当地的小伙伴们开设课堂,将自己毕生的经验和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这段岁月里,他培养出了30余名学生,他们将来也会成为继往开来的守护者,用他们的手指敲响更多属于古老艺术形式的声音。

今天,我们回望那位默默无闻却又卓有成就的大师,无疑是在颂扬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以及所有那些用生命去塑造美好旋律的人们。不论是在台上的舞台还是在幕后的教室,那些被称作“声声慢”、“双簧急”的音符,都凝聚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是一种独特而强烈的情感,它来自于一个人对美好的执着追求,对艺术真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活热情洋溢的心灵体验。而这些,都源自于一个简单而伟大的名字——胡章灿。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