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赛飞算不算越剧名家邢月芳如同那悠扬的曲调绽放着一份独特的艺术光芒

邢月芳,浙江嵊县人,1920年1月31日出生,是一位杰出的越剧演员。她不仅是一名同盟盟员,而且在艺术领域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1932年,她入读了当地的霓裳仙云科班,并在张瑞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成长。在此期间,她迅速崭露头角,在金华、兰溪、东阳和义乌等地演绎了多部经典戏曲,如《杨五郎削发》、《投军别窑》等。

随后,她转而成为客师,与其他著名演员如姚素贞、叶小婉等合作,在宁波、象山、天台和海门等地巡回演出。1935年,她来到上海,并加入了新舞台、汇泉楼、大乐和永乐茶楼等戏院,以男女混演为特色的绍兴文戏班。此时,她拜马潮水为师,学到了包括《碧玉簪》、《珍珠塔》、《盘夫索夫》、《梁祝》、《孟丽君》和《何文秀》的众多剧目。

邢月芳与邢竹琴、高丹桂支兰芳以及陈素娥竺水招徐天红等合作,为万国天香大罗天恩派亚及其他知名戏院带来了新鲜感。1939年9月,在群英舞台戏班挂牌于环龙剧场,与姚月花魏梅照共同表演,更是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她的独到技艺尤其体现在《玉蜻蜓》的“捉火”表演中。

解放后,邢月芳继续活跃于越剧界,不仅组织复兴青山越剧团,还担任团长兼主演。她善于文武双全,对各类剧目的掌握程度达百余个,同时她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将现代话题融入传统戏曲中,如陶贤新编的《恒娘》,陈曼新编的《寒流》、《白毛女》,以及清装戲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并灌制了一系列唱片。

1959年起,邢月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一方面担任江苏省戏曲学校越剧班主教老师,一方面还担任上海虹口区专业剧团学馆副馆长兼主教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她曾两次当选上海市虹口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及第五届和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位卓越女性以其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留下深刻印记,为中国越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