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1906年农历正月,一场文化盛宴在潜腊屏五村悄然拉开帷幕。高炳火、钱景松等南派艺人应邀上台,化妆打扮后,他们用那清新的嗓音唱出了生命之歌。而北派艺人马潮水与师傅相来炳也在余杭陈家庄举行了类似的表演。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汇聚一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越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歌班从农村走向中、小城镇,再到大上海,这15年的旅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06年到1916年,是小歌班从嵊县农村蓬勃兴起至向外地发展的一段时光。在这一期间,小歌班不仅吸收了新昌、高腔、徽班、东阳婺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还根据宣卷、话本和民间传说编创出自己的剧本。他们还试演古装大戏,将原来的“清水打扮”升级为更加精美的化妆,同时保持轻便特色。
到了1917至1919年的三年间,小歌班艺人们开始挺进大上海,但最初几次尝试都未能获得成功。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在这段失败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终找到了适应上海观众口味的方式。在绍兴大班和京剧等其他剧种中寻求灵感,他们提升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并对越剧语言进行改革,使其既不失乡土气息,又能接受上海人的喜好。
1920年4月,小歌班再次闯入上海市场,这一次他们受到了观众欢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进行了音乐改革。周麟芷老板主动请来专业乐师组建专职乐队,为越剧注入新的活力。此后的魏梅朵、张云标、马潮水三位艺人致力于音乐革新,成功改进了伴奏方式,使得越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一系列努力,小歌班终于在大上海站稳脚跟,并标志着小歌班时期结束,“绍兴文戏”时代开始。这段历史虽短,却留下了深刻印记,为后世提供了宝贵启示——无论是在什么环境下,只要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就一定能够绽放出独有的光彩,即使是在最偏远的小角落,也能够让世界闻名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