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娟越剧生行演员在赵志刚的越剧选段100首中表演物品场景下展现艺术魅力

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成长与艺术旅程始于江苏启东。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槛,开始学习戏曲技艺,但不久后因病而离开。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渴望舞台上的少年。

四年后,在1947年,我再次来到了上海,并进入了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进行深造。在那里,我以艺名陆金娟,以小生形象展现自己的才华。我的师傅是裘凤山,他是我人生的重要导师,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坚定支持者。

在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训练和实践之后,我终于走上了职业演出的舞台。在光明、合众、天明等越剧团中,我曾担任过客师和主要演员,为观众带来了《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富贵之家》等经典作品。我那时候的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唱腔优美,让人们记住了我的名字,也让我有机会崭露头角。

1953年,那一年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我首次组建了飞鸣越剧团,并担任其团长和主要演员。这一年的8月13日,我们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行了开幕式,以《牛郎织女》为主打戏目。那时,我们的小队伍里有著名的演员如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以及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他们都是当时中国戏曲界的一流人才。

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不断地上演各种精彩绝伦的戏目,如《薛丁山与樊梨花》,以及改编自姚水娟本话本的《啼笑因缘》,这两部作品都由我领衔主演。在这期间,我们还上 演过《三难新郎》、《孟姜女》,以及其他多部优秀作品,每一次表演都受到观众们热烈欢迎。

随着时间推移,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局对我们这些专业人士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与支持。直到1979年,当虹口区决定重组越剧团时,我被邀请回归,这是一次重新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继续在这个领域内发挥作用,为观众带去更多精彩的表演。

1980年代初期,由于一些原因导致禁言,但正义终将彰显。当时,《文汇报》的报道帮助澄清事实,使得公正的声音得以传播。此后的岁月中虽然未能找到更多关于我的记录,但1986年的那场在共舞台上再度饰弦柳的情景,却让人们忘却一切烦恼,与古韵交融,在音乐声中寻觅那些久违的情感。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