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微光中,一群南派艺人聚集在潜腊屏五村,应邀为当地群众表演。几乎同时,北派艺人的马潮水与师傅相来炳,也被余杭陈家庄的群众邀请上台。这一形式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喜爱,还被称作“小歌班”,他们以化妆和精美服饰吸引了更多观众。
从1906年的小歌班开始,他们在农村地区不断演出,并逐渐发展到中、小城镇。艺术家的技巧也随之提升,他们试验着不同的剧目,从落地唱书到大型戏曲,甚至融入了其他地方戏曲元素,如新昌高腔、徽班、东阳婺剧等。这种多样化的演出方式让小歌班迅速成长。
到了1916年,小歌班踏上了前往大上海的旅程,这段时间被称为挺进大上海时期。在这三年里,一些名伶尝试进入上海,但最初几次都未能成功。但这些失败并没有阻止他们追求更好的表演技术和受欢迎程度。
为了适应上海观众,小歌班开始改革自己的艺术形式,从绍兴大班、京剧等学习提高自身水平。此外,在越剧语言上也加入了一些上海白,使其既不失乡土气息,又能接受城市文化。终于,在1920年的4月,小歌班再次闯入上海市场,此番却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此后,小歌班还进行了一系列音乐革新,其中包括首次配乐演出以及托腔技术的大力推广。这一改革极大丰富了越剧音乐,并使其更加现代化。而这一切,都标志着小歌班时期即将结束,为绍兴文戏时期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