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下的痛楚:深度访谈那些经历过苦戏的人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曲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情感展现而著称。然而,这种艺术形式并不轻松,一场完整的曲剧表演往往包含了多个情感层次,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哭戏”。人们常说,“哭戏”是曲剧中最苦的一环,因为它要求演员在舞台上流泪,而这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我有幸与几位曾经在曲剧舞台上担任主角的老演员进行了深入访谈,他们分享了自己关于“哭戏”的看法和经验。他们告诉我,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情景、动作和语言来表现,而这种表现力不仅限于眼泪,它还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以及整个人的气质。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哭戏”。所谓“哭戏”,其实是一种模拟悲伤或哀求的情绪状态。在曲剧中,“哭戏”可能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情境,比如失去亲人、遭受欺凌或者对爱情的无奈离别等。这类情节通常会出现在《窦娥冤》、《牡丹亭》这样的悲剧作品里,它们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著,被广泛搬上舞台。
对于这些老演员来说,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一点,但每一次扮演角色时,他们都会重新体验到那种强烈的情感波动。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角色的背景故事,从而更好地进入角色,以便在舞台上的表现更加真实自然。
当然,能够真正进入角色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投入。一些年纪较大的老演员告诉我,当他们开始扮 演某个角色的时候,往往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悲伤,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一样。那时候,他们不是真的感到悲伤,而是在模仿那些人物间接体验到的快乐或痛苦。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心灵上的震荡变得越来越微弱,有些甚至已经无法再达到之前那种高度的感情共鸣。
除了心理投入外,还有一项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声技训练。一个好的声线,可以使观众即使坐在远处,也能听清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调。而且,在歌唱部分,即使是在最激烈的情感爆发之际,也必须保持声音稳定,不让细微变化影响整体效果。这对于那些自幼接受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来说,是一项既技术性又艺术性的挑战。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这样的事情。一位曾经很擅长哭戏但现在退役多年的女士向我们透露,她曾因为不断地装饰自己的眼睛,以至于她的眼睛几乎失去了自然光泽。她说:“当时,我不知道这是如何造成的问题,只知道我的眼睛总是红红得好像永远没有洗过。”她笑着加了一句:“那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说‘cry’(嚎啕大叫)是一门大学问。”
尽管如此,对于那些热爱这个行业的人来说,“苦”的感觉却成为了追求卓越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穷游记》的创作者鲁迅先生那里,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他的话语似乎特别适用于这些站在舞台上的艺人们: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家,你必须学会忍受手指被针扎得疼;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你必须学会忍受画布下面的颜料污渍;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杰出的诗人,你必须学会忍受文字之间空白处中的孤寂……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你愿意,用你的生命去探索它们,那么一切都不再那么难了!
正如这位诗人的话所言,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虽然辛苦,但终将导致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而对于这些从事曲剧行业的人来说,最终目的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以及通过这种表达提升观众的心灵世界。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职业只是一场噩梦,那么他或许错过了一切美好的东西。但对于那些执着于此行径者们来说,这份坚持与热爱,就是他们生活中最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