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县小歌班在上海的三次进军:从失败到成功的转折点
1917年4月,嵊县小歌班以杨少卿为领班,郑小火为派场师傅,俞传浩为伴奏师傅,一行二十多人,在俞基椿的介绍下,从嵊县城经宁波抵达上海。他们在新镜花园挂牌“绍兴小歌文书班”,开启了在上海的演出生涯。然而,这次尝试并不顺利,演出水平低劣,加之缺乏专业音乐伴奏,只能听到“的笃”声和嘴巴代吹唢呐,最终导致观众哄堂大笑,上座率大幅下降,大部分艺人只得卖掉铺盖回家。
第二次进军上海是在同一年7月,由石璜陈千千领班,再次来到了新镜花园。尽管这次有名老生娄天红、名小生王楚香等加入,但仍旧未能打开局面。《双金花》、《珍珠塔》、《金龙鞭》等戏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整体表现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时,“梅朵阿顺班”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一副班子,他们改良了口代唢呐,并且邀请绍剧界艺人共同上台表演,为后来的越剧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小歌班决定第三次进军上海。在1919年冬,由周钜成、周麟趾领班,一批精英艺人们汇聚一堂。这一次,他们不仅改变了单调的声音,更配备了锣鼓,并成立了专职乐队,以摹拟音调高低形成近似唱腔的过门。此外,他们还努力学习嵊县书面语,以消除与上海观众之间的语言障碍,这对于后来的越剧语言奠定基础具有深远意义。
1920年初,在沪嵊人的支持下,周麟趾重新翻建升平歌舞台,让男小歌班在这里打响一个主要阵地。这标志着男小歌班终于开始走向成功,其专职乐队配合下的唱腔和伴奏研究,以及丝弦乐器配音,是越剧音乐上的第一次重大革新,也是男小歌团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