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故事与江苏启东紧密相连。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槛,开始了我的戏曲之路。但不幸的是,由于健康原因,我不得不离开了那里。1947年,我重返戏台,在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学习,这是我的第二次尝试。我以小生为职,并曾用艺名陆金娟。在这里,我有幸拜师裘凤山,他是我职业道路上的重要导师。
在学业期间,我刻苦练习,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更是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在毕业后,我参与了一系列著名的越剧作品,如《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和《富贵之家》,这些经典作品让我逐渐崭露头角。
1953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那一年,我作为首位创始人之一,与其他演员共同建立了飞鸣越剧团,并担任其团长和主要演员。同年8月13日,我们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开幕式,表演的正是《牛郎织女》这部经典作品。这段时期里,我们还上演过多部精彩绝伦的戏曲,如《薛丁山与樊梨花》,我亲身扮演刘秀,这场经历对我的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大革命爆发,我们国家进入了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我所在的飞鸣越剧团也遭受到了冲击,但我们依然坚持下去,将我们的爱好传递给更多的人。当时期结束后,我们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见证了中国戏曲艺术界的一系列变革。
1980年代初,当许多艺术家面临困难的时候,我也因为某些原因被禁止进行公众表演。这段艰难岁月中,没有你的支持和理解,那将是一段空虚而痛苦的事情。不过,最终,《文汇报》的报道帮助揭示了这一错误政策,使得公众意识到这个不公平的事态。此后至1986年,无论是在舞台还是影视领域,都未能找到关于我的任何消息或活动记录。
然而,在1986年的6月份,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正轨。在共舞台上,《盘妻索妻》的再次上映吸引了大量观众,它们对这出古装喜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期待。而当我走上了舞台,用那熟悉的声音呼唤“来福带路!”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情绪让整个场合热闹非凡,即使有一些情感高涨到极点,以至于不得不暂停一次表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些记者们、评论家们,他们都赞扬我们的表现,说我们拥有强大的实力,有着巨大的希望,而那个时代,对于这种认可,对于这种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虽然之后的一些信息对于现在来说变得模糊,但无疑,那个时候,每一次站在舞台上的我,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活跃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而每一笔墨,每一声调,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而今天,当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仿佛可以听到那些久远过去的声音,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情景,就像回忆起一段已经逝去但永恒存在的心灵旅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