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故事与江苏启东紧密相连。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庭,以学艺为目标。那时的我年轻而充满梦想,但命运却不期而遇了一次意外的打击。在经历了短暂的病痛之后,我转投到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开始了我的正式学习之路。
在那片红土地上,我以小生为主业,并曾用过艺名陆金娟。我的师傅是裘凤山,他是我艺术道路上的重要指引。我在他的指导下,不仅锻炼出了扎实的基本功,更是在舞台上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些年的经历,让我成长为一位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唱腔优美的小生。
1953年,是一个里程碑般的一年。在这个春天,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立了飞鸣越剧团,担任着团长和主要演员的角色。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候,我们梦想着将越剧带给更多的人们。8月13日,我们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行了首次公演,那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上演的是《牛郎织女》这部经典作品。
随后几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努力地推广越剧,让它走进每个角落。在那个年代,我们有幸邀请到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加入我们的团队,他们包括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舞美设计陈必华,以及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人。
我们的小戏馆不仅成了人们聚集的地方,也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大本营。在那里,每一次表演都是对传统艺术的一次再诞,每一次改编都是对现代观众口味的一次探索。我饰演的小生角色,如樊家树、《啼笑因缘》,以及其他许多角色,都深受观众喜爱,它们如同时间中的静止画面一样,被永远铭记于心。
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即使是最坚韧的事物也难免要受到影响。我被迫离开舞台,而我的名字也逐渐从人们的心头消失。但即便如此,那些年光中所积累的情感与智慧,却让我成为了一名真正懂得珍惜与回忆的人。而现在,当我回望过去,当我听闻王志萍的声音穿透空气,将《红楼梦葬花》的旋律奏响时,那些往昔岁月里的声音仿佛又近又远,又清晰又模糊,它们像是一幅幅素描画,悄无声息地触碰着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