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越剧团江南水乡的翅膀舞者

在浙江省的文化海域中,嘉兴市越剧团如同一艘航向繁星点点的船只,承载着千年江南的艺术传统和现代审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当时在嘉兴城乡演出的新华舞台、三元舞台合并为新华三元实验越剧团,这是这艘船开始航行的前奏。

1954年,嘉兴县政府所在地新塍登记改名为嘉兴县星火越剧团,是这条船正式起航的一刻。当年的主演陈少卿在1956年的越湖戏曲会演中,以《贩马记》获得了一等奖,被誉为浙江越剧有三卿:省里的陈佩卿、宁波的毛佩卿、嘉兴的陈少卿。这是对这艘船勇敢驶入大海的一份赞赏。

随着时间流逝,这艘船经历了风浪,也见证了时代变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被命名为文宣队,不仅吸纳了更多男女演员和演奏员,还创作了男女合演作品,如《海岛女民兵》、《小陈岛的风云》,展现出一种新的力量和活力。

1978年,在县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这艘船重组成男女合演的小队,金文安任支部书记,杨友生、朱顺庆担任副团长。他们编排出了许多现代与古装结合的小品,如《报童之歌》、《不准出生的人》以及古装戏《双婧案》,展示出一种跨时代的情趣。

1981年4月,当嘉兴县升级成为城市后,这艘船更名为 嘉兴市越剧团,并且取消了男女合演,但它依然坚持创新,不断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1983年的首届省戏剧节中,它以创作于此时期的小品《玉姑峰》获多项奖项,被认为是一次重要的心灵洗礼,对整个中国戏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名字下的艺术家们不断地推动着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走向世界,他们以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名字更加响亮,让“江南水乡”的灵魂被世界所认识和感受。而现在,每当人们提及“嘉興市越劇團”,就仿佛是在谈论一位久负盛名的大师,那种深厚而又独特的声音,是每一个爱好者都渴望听到一次又一次的声音。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