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与姚水娟越剧旦行演员在社会舞台上的对话

我,姚水娟,一位来自浙江省嵊县后山镇的越剧旦角演员。出生于1930年,我在群英舞台科班接受了专业的训练,并且在越新舞台上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在六年的时间里,我对四工调的唱腔进行了创新,并尝试将路头戏改造成详细幕表制,这让我在演出时获得了“三花不如一娟”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加入了越升舞台,在上海的通商和老闸等戏院中演出了多部作品,与小生李艳芳搭档合作。我还与竺素娥一起组建了越吟舞台,在天香戏院上演出了许多新编剧目,其中包括《花木兰》,这部剧有着强烈的抗战意识和民族正义主题,它为我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被誉为“越剧皇后”。

我出版了一本专集——《姚水娟专集》,并与魏素云一起组建了水云剧团,我们取消了班长制,实行经理制。这份革新的精神也体现在我们不断创作新剧目的过程中,尤其是《蒋老五殉情记》、《啼笑因缘》、《泪洒相思地》等,这些作品都非常受欢迎,上座率极高。

我曾经与王水花、张桂莲、竺素娥等人合作,直到1946年7月6日结婚后辍业。在上海工作八年多,我总共完成超过5000场次的表演。我擅长唱四工调,对紧弦响唱有独到见解,同时我也从其他各种地方戏种学习,如绍剧、京剧、杭滩、湖滩、大鼓,从中汲取营养。

我的表演技巧全面,可以饰扮各类旦角,也能反串小生,有时甚至会饰演像韩世忠这样的男角色。我擅长很多不同的角色,但传统老戏也是我的强项,比如《倪凤扇茶》、《盘夫索夫》、《琵琶记》等。

1954年,在一次特别重要的情境下,我以严兰贞之姿在《盘夫》的表演中获奖。1962年,当电影版《碧玉簪》的制作需要一个李夫人形象时,是袁雪芬提议特邀我来饰此角色。此外,还有丽歌和胜利唱片公司为我灌录过几面独唱会纪念碑片,如《碧玉簪》、《泪洒相思地》、《西施浣纱》以及其他一些精彩绝伦的情景记录。

1951年,我加入了浙江越剧实验团,并担任过浙江省和中国两大地区性的戏曲协会会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原因被错误地划分为“右派”。1976年,因病去世于杭州,那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也是对艺术事业的一段沉痛告别。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