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员过房娘传承周代儒家音乐思想的古韵舞台

回顾那些与越剧世界有着特殊联系的女性形象。"过房娘"其实就是指称为“干娘”的角色。在三四十年代,越剧演员向这些女性表示敬意,这是一种流行的风俗。当时曾流传这样的话:“跑龙套的演员要拜过房娘,而做女佣的则不能不收留过街的小女孩。”这充分说明了当时这种风气之盛。无论是谁在戏院里对这些“过房娘”表示尊敬,都必定是越剧爱好者,无论他们来自何等阶层,有真心喜欢和支持越剧的人并不少见。然而,影响到越剧健康发展的是某些闲暇、富裕但心地狭窄的太太或姨太太,如电影《舞台姐妹》中的沈家姆妈,她们便是这种人物类型的艺术化表现。她们所收养的过街小女孩往往都是剧团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旦她们成为“过房娘”,便会将她们视作己出,用金钱、言语甚至策略来掌控和影响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为自己争取更多在剧团中的权力。一句话,他们几乎成了决定整个剧团命运的大人物,也成为了阻碍越剧改革的一大障碍。“过房娘”的现象实际上体现了那个时代畸形发展下的粉丝文化,是落后的观众群体力量的一个集中体现。对于这一切,懂行的人早已警觉,对于那些无理要求和纠缠,有时候还会采取行动。而有些演员则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认同这样的角色身份。“拜过房娘”的风气,在建国之后就逐渐消失,但到了90年代,这种风气又开始复苏起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