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干掌珠,出生在石浦镇金鸡山村。父亲是一位民间戏剧爱好者,以演的关公闻名当地。舒锦霞自小便展现出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她6岁时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长大。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她从小就学会了挑盐、砍柴等家务活。
1942年,舒锦霞13岁时,家乡遭受了严重的灾荒,这时候她寄居上海姑妈家,并开始读书。她迷上了越剧,每天都跑到同乐戏院去观看表演,一有空就模仿表演动作和台词唱腔。一心想成为一名专业的越剧演员。
后来,她拜誉满春申为师学艺,在师傅同意改名为舒锦霞后,她开始认真练基本功、学唱腔、学表演。她每天与小姐妹一起努力学习,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在芳华越剧团成立后,舒锦霞成为了该团的一员,并且很快因她的刻苦努力和高超技艺而受到观众和同行们的赞赏。
1954年9月,她在《屈原》中饰宋玉,与戚雅仙饰婵娟的一段对唱获得了高度评价,被认为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这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她成为了上海市国营精华越剧团的一员。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更多关注。1956年5月16日,精华越剧团支援浙江,而舒锦霞作为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支援活动。在象山县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建立了一座新的“象山人民剧院”。
1963年,当毛主席提出“厚今薄古”的指示后,象山县将尹瑞芳请回来进行现代戏排练工作。她担任主要小生的角色,如何文进、《霓虹灯下的哨兵》的路指导员等,不仅技术上有所突破,也在社会效益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她又回到福建继续她的艺术事业。
1978年7月,在象山县委宣传部长陆国忠的大力支持下,再次请来了尹瑞芳老师来象山排练《红楼梦》。面对青年演员功底不够充足的情况,她不辞辛劳地教动作,一句一句教唱腔,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新一代。这个过程中,《红楼梦》首场成功上映,全场票房销售连续49场爆满,无论是票价还是观众反应,都创造了历史记录。
1980年4月起,由于培养新人需要,有意再请尹瑞芳老师到象山。但是在1982年的会展中,以《打銮驾》等折子戏获奖,还荣获省文化局颁发的小百花优秀园丁奖。此外,因其在培养新人的方面做出的贡献,对未来几代人的影响深远,因此被视为对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