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5月到7月,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批判17年所谓“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并要求对越剧进行彻底的改造。随后,浙江省成立了浙江越剧斗批改干校,并于8月30日抽调部分人员成立了越剧改革《红灯记》剧组。这支团队最终在1974年2月经浙江省委批准,更名为浙江越剧团。
这段时期内,为了适应极左思想的指导,在移植京剧《红灯记》的前阶段,念白和咬字一度采用普通话,以求高亢激昂,但这种尝试遭到了群众的强烈反对。在毛主席视察杭州期间,他观看了新中国剧院演出的第五稿《红灯记》,并对其提出了批评。他指出:“越劇改革應該還是姓‘越’,我不贊成把越劇改得不像 越劇。”经过四年的六次稿修改,最终该戏保留了更多的越劇风格。
除了移植京曲外,这个时期还有一些现代戏和古装戏的排演,如《半篮花生》、《龙江颂》、《小刀会》等。这些作品中的女演员如张茵、张琴娟、陈佩卿等也开始登台表演,为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这个时期还见证了一些知名老演员调入团内,以及一些新的编导、作曲家和舞美设计师加入到创作中来。
至于领导层,由军代表参加的临时勤务组负责前期工作,而陈献玉、张文根则成为中后期主要领导。在这个过程中,该团队不断探索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上级组织对于艺术形式的一系列挑战和变迁。尽管如此,这一时代依然孕育出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为后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