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绎自然算戏曲吗探索各时期戏装的样式与特色

在越剧的发展历程中,服饰一直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歌班初期到绍兴文戏时期,再到后来的改革和发展,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服装样式和特色。

在小歌班时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则借用生活中的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而官宦则有使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将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由于上海京剧衣箱制的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主要演员穿“行头”,由专管大衣的人负责主要演员的服装穿戴和保管。而一些没有经济条件添置“行头”的主要演员,则通过借债来添备“行头”。临时有人生病客串当头牌的时候,则穿香衣班头上的服装。

到了40年代后半叶,大来剧场《雨夜惊梦》中魔王及四个小鬼的服装设计标志着越剧首次出现专门设计之始。而全剧完整设计则始于1943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该角色既有汉族又有满族,还有回族,以及帝王将相军士百姓,这需要所有角色的服装统一由韩义设计。这标志着重大的改革,使得越剧舞台上出现了统一到导演构思中去的一致性。在这个阶段,一些历史朝代感强调了与传统戏曲不同,而水袖被改变为宽 袍大袖,但后来因不符合长袖善舞风格,又恢复了水袖。

60年代以后,以明代款式居多,并且尝试新颖产品如光明绒乔其纹饰代替绣花。这些革新使得越剧舞台上呈现出一种新的美学。在90年代之后,更是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如深入淡出对比色反衬法等,使得每一件衣服都充满了艺术表现力。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累,现在越剧已经拥有了一种独特而轻柔淡雅清丽的地位,不仅在国内外表彰,也成为了我国除传统衣箱外另一种风格样式之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