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何文秀1906-1921的歌舞伎时代

在那个清晨,1906年农历正月,南派艺人高炳火、钱景松等应邀潜腊屏五村当地群众的要求,化妆上台表演。几乎同时,在北派艺人的马潮水与师傅相来炳也应余杭陈家庄群众的要求装扮起来上台演唱。这一时期,这些艺术家的表演形式深受乡亲们喜爱,他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的笃班”、“小歌班”、“小歌文书班”。从此,艺人们纷纷组织戏班,在不断求生存、求发展的演出实践中,在表演艺术各个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段时间里,小歌班经历了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和挺进大上海时期。由农村转入中、小城镇时期(1906—1916),由于社会原因,小歌班在嵊县农村蓬勃兴起,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在这十年间,它们陆续沿着三条路线走向外地,为谋求发展。而这一阶段,小歌班剧目得到逐步丰富,有些剧目是从原来的落地唱书移植过来的;有些借鉴了不少的地方戏曲的大型剧目,如新昌高腔、徽班、东阳婺剧、绍兴紫云班、余姚鹦歌班等;他们还根据宣卷、话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成剧本。在演出生活的小戏之间,艺人们还试演古装大戏,以后行当也逐渐齐备。

到了1917至1919年的三年间,小歌 班著名艺人袁生木、高阿娟、高阿琴、高阿珍、高阿庆、高阿钰等到上海进行演出,但因为观众认为“的笃 班”既粗又土,最终以失败结束。但是,这些艺人并没有放弃,他们认识到要在上海打开局面,就必须要寻求能为上海观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地从绍兴大 班及京 剧等剧种中吸取养分,以提高自己的表 演技巧。此外,他们还在 剧目的改革上下功夫,使之更加适合上海观众口味。

经过这些努力,再次闯进大 上海的小 歌 班终于受到了观众欢迎,并且站稳脚跟。在这里,还开始了一次越 剧音乐 的第一次革新。周麟芷老板热心于越 割术而且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主动请来了周孝堂、一位教师以及王春荣,一位琴师组成了越 割史上的第一个专职乐队。这一变化标志着 越則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意味着 小 歌 班时期即将结束,而 “绍兴文 戏” 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序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