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的艺术之路如同一座精心打造的桥梁自筹资金自任制作自己营销就像她在越剧舞台上独自一人承担着重重挑

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越剧新风尚

在上海越剧院的青年演员中,金静和徐标新这两位艺术人才,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意和创新精神。他们自筹资金、自任制作人、自己营销的《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在前昨两晚成功举行,这一事件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表演,也为越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个项目是由上海越剧院一团团长赵志刚率领的一次美国之行提供了机会。当赵导师带队去美国时,金静和徐标新就利用这个空档期策划并排练了这一折子戏专场。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他们对艺术事业的热情,更显示了他们敢于探索、新颖创新的精神。

在这次专场中,除了戚派经典作品《白蛇传·哭塔》、《庵堂认母》、《苏三起解》,更值得关注的是《祝福·天问》。1956年,由戚雅仙主演过,但由于当时技术限制,没有留下录像资料。现在,由金静以戚派唱腔融合袁(雪芬)派表演艺术的精华,将其重新诠释,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同年代不同的美好。

至于徐标新,他在《李慧娘·救裴》的表演中,不仅展现出高难度水袖技巧,还将文武双全的形象完美地塑造出来。他与导演王青合作,用心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以此来推动自己的艺术成长。

总而言之,《金静、徐标新折子戏专场》的成功,为越剧界增添了一抹生机,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在一个充满挑战的大舞台上,每个角落都可能隐藏着无限可能。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