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灿:越剧十大姐妹的鼓点灵魂
在浙江嵊县马仁村的一个家庭里,1921年12月诞生了一个将要改变越剧历史的人物——胡章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位鼓师的成长,更是对传统艺术深情追求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胡章灿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他曾经因父病辍学,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学习打击乐。在那个时代,他通过当道士学习到了鼓板,这对于后来的他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当1946年的冬天,他踏入上海的越剧界时,那份知识已经为他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流逝,胡章灿成为了一名司鼓者,在上海各大戏院如小世界明园、恩派亚大戏院、南京新街口中央剧场等地伴奏。他与李子川、马良忠一起整理编写了《越剧传统曲牌》,这是对越剧文化的一次重要贡献。此外,他还调往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并主教音乐班中的鼓板、打击乐和伴奏课。
1956年起,胡章灿正式调任上海越剧院学馆音乐班副班主任兼音乐教师。在这里,他成立了越剧鼓板研究小组,并编写了《越劇鼓板研究資料》(第1集)。这些工作不仅推动了科学化管理,也提升了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技艺高超的演员奠定了基础。
在五线谱音符启示下,胡章灿创造了一种代号替代汉文代音记谱方法,这种方法简化书写,使得教学更加方便快捷。这项发明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解放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为后来的演员提供了一套更为现代化和系统化的手法。
1981年7月退休后,胡chapter仍然未能完全离开自己的热爱。他继续为嵊县越剧之家培养学生30余名,其中有袁全欣、马武康、洪小浩、屠文伟、詹敏等人,他们都是被誉为“十大姐妹”流派唱腔代表人物之一。这批学生凭借他们老师留下的精髓,不断探索创新,为传承和发展 越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结来看,胡chapter 的生活充满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充满激情与奉献。他用自己的一生去塑造着一种独特的声音,一种能够感染每个听众的心灵的声音。这正是那些被称作“十大姐妹”的流派唱腔所需要的一份力量——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一种能够穿透千年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