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越剧中的经典剧目如同珍贵的古董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1983年的岁月里,上海越剧院如同一座充满活力的文化殿堂,它不仅展示了传统的戏曲艺术,还不断创新和发展。1月1日,浙江嘉兴地区青年越剧团来沪演出,他们带来了顾锡东编剧的《五女拜寿》,这部作品受到了观众和越剧界的好评。

接着,在1月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了三团,这是基于学馆毕业的43名男女演员以及部分二、三团青年演员组成的。2月11日至27日,全国副委员长陈丕显在沪观看了上海越剧院演出的《李娃传》、《春香传》、《凄凉辽宫月》、《打金枝》,对其表达了高度评价。

3月13日至4月3日,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名义赴香港进行商业性演出。这次活动中,他们上演了一系列经典折子戏,如《李娃传》、《春香传》、《凄凉辽宫月》及《三盖衣》、《归宁》,共16场,并吸引了2.32万人次的观众。此外,在这一年里,一些优秀艺人的名字也被提起,其中包括徐玉兰,她当选为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6月22日至29日,“越剧革新学术讨论会”在本市文艺会堂召开,由上海艺术研究所和浙江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有100多位来自于沪、浙的理论界和舞台工作者参加。在11月17日至12 月13 日间,随着“中国 上海 越 剧 团”的名号,被邀请到日本进行商业性表演,他们精心准备并上 演 了 《红楼梦》,成功地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心。

最后,在11 月 22 日 至 12 月 16 日间举行的大型事件——第二届戏 剧 节 中,《花中君子》(由徐进、纪乃咸编写、张少祥导演)获得纪念奖,而另一个作品《瑞云》(由徐进、薛允璜、陈鸿钧编写、张森兴导演)的表现也令人瞩目。年末时期,又有两场特别活动:首先是在12 月18 日 至20 日,与话劇《关汉卿》的共同表演,以及从12 月25 日持续到1984 年1 月21 日期间,以“回娘家探亲”为主题的一系列巡回展览,其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欣赏这门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