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专稿:陈震的越剧忧虑。失去基础大本营的流派,传承困难与质量不佳,前景堪忧。三位貂蝉艺术传承有多种方式。一方面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承,即复制下来,但每个人的印记都不同;另一方面,是取其故事框架,编入新故事情节,或改变叙述方式,这是颠覆性的变化。目前越剧界,只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试图突破模式、追求新风格。这第三种传承模式需时间检验。我对越剧传承深感忧虑,看了芳华《貂蝉》后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个成熟流派形成需要系统工程,不仅仅复制就能算“传承”。张云霞先生的卢湾已不存在,大部分演员已经离世。戏曲是综合艺术,一定的精英团队对于风格形成至关重要。上海越剧院的作品较为正宗,因为有固定的班子和原始创作手稿等保证。但《貂蝉》复排少了一些味道,缺乏张先生的风味和神韵。我希望抱着历史、社会和观众责任慎重复制,而不是简单复排或虚荣包装。我认为应尽量找回接触过老人的经验,每位老人的一次口述都是对艺术的一次再学习。
做总比不做好,我肯定芳华来排演张派大戏,他们胸怀远见卓识。不过如何传承好是一个课题值得大家商榷。在戏曲中唱念做打,唱最为重要,但很多演员离开作曲师和导演后无法设计唱腔或出场。如果一切都是拿来主义,没有共同探讨,那么作品缺乏生命力。
贺仁忠提倡演员设计唱腔,我们该如何选择?如今我们踢开流派闹还是继承学传统?老艺术家留下的宝贝应该加以重视思考研究,如张云霞等开创天地创造丰富财宝,我们如何好好继承?两条腿前进—既要保持经典,又要创造新经典,这是今天我们必须思考的大课题。
20世纪80年代越剧老姐妹再聚首时,我们又该如何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它继续绽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