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变迁的时代,于吟以其非凡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20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份热爱将伴随他走过一生的旅程。
30年代,他进入复旦大学,在那里他遇到了狮吼剧社,与欧阳山尊一起合作排演话剧。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编导技巧,也让他结下了一辈子的友情。在北新书店任编辑期间,他被电影导演张石川邀请成为特约编剧,这是他进入电影行业的一大转折点。
1942年10月,于吟来到大来剧场,与袁雪芬共同参与越剧改革。这一时期,他编导了《古庙冤魂》、《情天恨》(改编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断肠人》、《蛮荒之花》、《人海漂航》、《家庭怨》等多部新剧目。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变化。
接下来,他又去了通商剧场、龙门大戏院以及同乐戏院,与不同的女伶合作,如谢素芳、王桂英、尹桂芳、竺水招和傅全香等。他不断尝试新的表演形式,比如使用西洋乐器提琴、簧管伴奏,以此丰富越劇的音乐元素。
1945年至1947年间,于吟继续在美华戏院工作,与徐玉兰和傅全香合作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乔奇执导的《浮生六记》。后来,他又加入东山越艺社,并参与创作了一些历史宫闱戏,如《国难家仇》、《隋宫春色》,以及一些时装戏,如《少女心》,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
建国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政治原因,于吟遭受误解和迫害,但80年代平反之后,我们才真正认识到他的贡献。他那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以及对艺术无限追求,是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学习与致敬的地方。茅威涛章益清,那些岁月里的风云人物,无疑都是中国文化宝贵财富中的瑰宝之一,而于吟,就是这一传统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