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满红堂下的貂蝉我的忧虑之始

在越剧满红堂的映衬下,我对芳华的《貂蝉》复排产生了忧虑。这个古老流派,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传承,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微妙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复制原汁原味,更需创新与发展。在张云霞先生所领导下的卢湾越剧团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传统元素。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每一个演员、编导、音乐家都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而他们之间相互补充、彼此融合,共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声音。

上海越剧院之所以能够保持较为正宗的是因为那里有一个稳定的班子,以及原始创作手稿、导演纪实等珍贵资料,这些都是对传承质量的保证。我感到《貂蝉》虽然保留了外表,但缺乏了张先生那浓厚的情感和精湛的手法,使得戏中缺少了一份深度和魅力。

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既尊重历史,又能适应时代变化?应该怎样做才能既不简单地复制旧有的风格,也不仅仅是为了虚荣而追求新奇?我认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去寻找那些曾经接触过张派的大师们,他们口述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学习和探索。

芳华越剧团作为尹派基础风格的一支队伍,来排演张派大戏,这本身就是一种胸怀广阔且远见卓识的事情。但是,我们如何将这些遗产好好地发扬光大,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唱腔在越剧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法宝,那么越剧将失去它最闪耀的一面。

现在很多演员离开了作曲,就不会设计唱腔;离开琴师,就不会开口;离开导演,都不会出场……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真的还能称得上是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同贺仁忠先生提出的“演员唱腔制”,强调着每个演员都要参与到歌曲制作中来。而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很难断言哪一种更优——是由作曲家设计好的声音,还是由演员自己根据角色特点来塑造的声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的艺术未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