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流派艺术-袁雪芬-流派越剧何文秀桑园访妻伴奏赵志刚

在越剧的发展历史中,袁雪芬是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创作和演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袁雪芬1922年生于浙江嵊县,这个地方也是越剧的故乡。她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戏曲兴趣,并且很早就进入了四季春科班学习。

1942年10月,袁雪芬倡导了一场对越剧唱腔进行改革的大变革。在她提出的新理念下,越剧不再局限于原有的四工腔,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她的唱腔音调虽然保持了悲哀哭诉的一面,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旋律特点,那就是激进、下行、哀怨深沉。这一创新为后来的尺调腔奠定了基础,并逐渐丰富,不仅完善了板式结构,也增强了抒情性和戏剧性,为越剧音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派在四十年代形成了一种较为低沉哀怨的声音,但是这种声音并没有牺牲其表达力度。相反,它们通过打破上下的句式格式,使得唱腢音调平中出奇、柔中有刚。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忠魂鹃血》中的痛责、《绝代艳后》中的冷宫以及“三哭”——香妃哭头、梁祝哭灵、一缕麻·哭夫。

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题材的扩大和人性的多样化展现, 袁派又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1950年的《相似树》中,与刘如曾合作吸收男班艺人的唱腔因素;1953年的《西厢记》,使用典雅清丽的音乐语言与诗意吟咏;而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则创造出了新型[六字调]。这些创新使得演员能够准确生动地塑造不同的角色形象,如巾帼英雄梁红玉等。

1962年的《祥林嫂》更是展示出了 袁派独特的地方,在“千悔恨,万悔恨”这段[六字调]中,将传统[武林调]、[四明南词]及[宣卷调]等元素融合,以细致润腋处理呈现出悲凉叹息自谴自责的情绪,是一种质朴平易委婉细腻深沉含蓄韵味醇厚的声音风格。而她擅长依照人物特定性格感情创造不追求花梢曲目,而以真情实感带声,以情带声扣人心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技巧,如喷口气口加虚词强音顿音等,都被用于特殊处理,使得演唱上的效果更加生动。此类技巧可以见于 《西厢记》的"若不是张解元他识人多"及 "琴心" 中 "宝髻玲珑" 与 "身在墙东" 的特殊节奏处理,以及 《祥林嫂》的 "阎王要把我一锯两半分" 等处,都用以渲染内心恐惧或喜悦之情。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的是甩腔回忆的手法,这包括句幅扩充节奏顿挫调式交替结构变化,使旋律迂回曲折回味无穷。例如,《白蛇传·断桥》中的到如今凤泊鸾飘两地怨,以及 《祥林嫂》的这真是走也难来留也难进退两难怎安排,都通过这样的手法产生回肠荡气效果,让听者感到美妙无穷。

总结来说,由於其獨到的創作與演繹風格,以及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革新與開拓的人才精神,一些後來的人物,如戚雅仙吕瑞英金采風張雲霞都師承於其後自成一家,這種影響至今仍然存在,並且對後世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