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艺术特色在社会发展中的演进
一、从无到有,模仿与学习阶段
越剧起源于曲艺形式的唱书,第一批男班演员都是唱书艺人,没有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训练。他们不仅沿用了唱书的曲调,还模仿生活动作或其他简单程式进行表演。由于缺乏专职乐队和专业行头,表演没有音乐和舞美配合,只能依靠人声增强节奏。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简陋粗糙,缺少艺术性。
二、程式化与吸收阶段
进入上海后,为求发展,越剧艺人们广泛学习其他戏曲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随着剧目向古装大戏转变,表演也逐渐形成完整角色行当,并走上程式化道路。女班则从创办之初就进行基本功训练,与说戏结合学习各种表演程式;武功技巧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此时期,由于缺乏系统教育,一些女角学员直接向男角学习眼法、身法等,而武功部分则参考绍兴大班和徽班(南派京剧)的技术。
三、独特风格形成阶段
新越剧时期以来,越劇发生了深刻变革,以袁雪芬等十姐妹为代表建立了正规编导制,对过去随意性的改正,从人物出发要求真情实感。在实践中,将昆劇中优美舞蹈身段与现实主义方法融合,使得越劇作为综合艺术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与剧本、导演、音乐、舞美交融,有机整体增强表现力与感染力。
四、高级精致化阶段
建国以后,由于对外交流和自身创造,又有新的提高。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使内心体验得到充实;多次会晤接触他种,也打开了眼界,为横向借鉴提供条件。而研究班进修,更助于总结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如袁雪芬在1960年曾参加中国戏曲学院研究,这对她后来的作品再加工产生积极影响。
五、中高级别提升
此期间,在明确塑造形象任务基础上,不断重视形象完整性鲜明独创性,使得许多优秀角色留下难忘印象,如崔莺莺、小红娘、二堂放子等。此外,对兄弟各类话剧电影刻画人物性格内心活动进行吸收勤学苦练,使手段更加丰富技巧更精湛,如傅全香在《情探》中向川劇藝人周慕蓮陽友鶴學習,加深了語言表情效果。
六、中低级别发展
越劇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其角色行當也從單純發展為複雜。在早期以二小、三小為主後,因題材擴展而增加老生及花脸的地位。但40年代改革後打破嚴格行當界限仍保持基本體系現今分為六大類:悲旦、花旦闺门旦花衫正旦武旦與小生,其中又細分多路子稱謂如書生穷生官生等,每個都有其獨特風貌與地位,小生的柔美特色尤其突出,並且由於女性扮男角,小生的地位在戲種中的重要性更是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