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寒冷的冬日,窗外纷飞的雪花仿佛是越剧李娃传望向远方的一种忧虑。芳华的《貂蝉》复排,让我对越剧传承的心头之火愈发炽热。这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次对艺术精神和历史责任的深刻反思。
当我们谈论到越剧的传承,我们不能忽视它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形式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流派,尤其是像越剧这样富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历史,但又不能被束缚于过去;我们要保护传统,但也要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芳华越剧团通过复排《貂蝉》,展现了一种努力突破固有模式、追求新风格的态度,这正是在当前越剧界所急需的一份勇气与智慧。然而,这样的努力并不容易,它要求我们具备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跨时代的情感,以及对本土文化深厚的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一种矛盾:如何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能以现代审美标准去推动?如何既尊重先辈,又能为后人开辟道路?这是每一位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个人的忧虑之一。
对于张云霞先生等老先生们创造的一些经典作品,如今已经失去了他们亲自操刀的大本营,那么这些宝贵的遗产该怎样进行正确而又生动地再现呢?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倾听那些曾经接触过张派的人们,他们口述中的故事、情感和技艺?
此外,在今天我们的演员们离开了作曲家,不会设计唱腔,离开了琴师就不会开口,离开了导演都不会出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确保戏曲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独特性?
总之,对于越剧这种宝贵而脆弱的事业来说,它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而是自己的内在矛盾。而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每一位参与者共同商榷,并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态度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门艺术继续绽放,让它成为未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