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芳华的《貂蝉》复排后,我开始忧虑了……越剧满堂红认亲,传承的困难和质量,让人担忧。三位貂蝉艺术家(左起:黄美菊、张云霞、郑全)的传承方式有多种。原汁原味地保留,或是通过新故事框架编入新的情节。或者完全改变叙述方式,这是一种本质的颠覆,是对讲故事人的根本转变。
目前越剧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其独特风格,努力突破瓶颈,追求形成新风格,这种传承模式尚需时间检验。我对传统越剧本体艺术的传承深感忧虑,因为一个成熟流派、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项极为不易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复制就能算作“传承”。
张云霞先生曾主导卢湾越剧团,其音美演大多已不存。戏曲是综合性艺术,每个流派风格都是集体结晶,一定的精英团队对于艺术风格形成至关重要。上海越剧院如《红楼梦》、《西厢记》等作品较为正宗,是因为有固定的班子和完整的手稿记录等保证。
我感到《貂蝉》复排版缺少了一丝神韵和深厚度,因为失去了张派的大本营,其大戏绝响舞台数十年,使观众渴望看到张派。这次抱着历史负责、社会负责及观众负责的心态,我们应该慎重复制,但也要尽量找回与张派接触过的人物,以倾听他们口述,为再学习提供机会。
做好传承比不做更好,因此芳华越剧团——以尹派为基础风格——来排演张派大戏显示了其胸怀和远见。但如何进行良好的传承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商讨的问题。唱念做打中唱腔最为重要,而若丢失自己的法宝,那么越劇将失去光彩。
现在很多演员离开了作曲不会设计唱腔、离开琴师就不会开口、离开导演都不会出场……如果一切都是拿来主义,而不是自己生产,与作曲、编导共同探讨,那么这样的作品便无生命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两条腿前进,即原汁原味经典与创造新经典之间如何平衡。此外,如同20世纪80年代老姐妹再聚首般,我们应当尊重并研究那些开创者留下的宝贝,将它们作为我们今天思考的大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