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派是由袁雪芬创立的越剧旦角流派,她在1942年倡导了越剧改革,并在演出《断肠人》和《香妃》时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对唱腔音调进行了重大突破,为流派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袁派以悲哀哭诉为特点,运用变音形成一种激进、下行旋律的特点,呈现出哀怨深沉的唱腔格调。在四十年代,其唱腔音调较低沉哀怨,但善于打破上下句对仗格式,使唱腊音调平中出奇、柔中有刚。此后,随着剧目题材扩大,袁派继续发展,在塑造新人物音乐形象时吸收融化了豫剧、扬剧、徽剧等因素。
1950年的《相似树》,1953年的《西厢记》,以及1958年的《双烈记·夸夫》等作品,都体现了其创新精神。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展现出了热情豪放和准确生动的表达,还通过疏密相间字位节奏使唱腔变化更为丰富。1962年的《祥林嫂》则表现出了悲凉叹息自谴自责的情感,这些都体现了 袁雪芬擅长依照人物特定性格和感情创造独特的声音。
她气息饱满、运腔婉转,以真情实感和润腔韵味扣人心弦。在演唱上,她常根据寓意采用特殊节奏形式,使得唱词语气紧密结合起来,如“赖婚”中的拖腔处理,以及“琴心”中的前切分音节奏等技巧。此外,她还擅长重点句子的演绎使用喷口、气口加虚词强音顿音等手法,使得每一句都充满力量与情感。
总之,学者对于学习越剧需要多久才能学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掌握,也要求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而袁雪芬作为一位开创性的戏曲艺术家,其在戏曲史上的贡献至今仍然被广泛认可,是学习者应当深入研究并致敬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