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知识资料

越剧的演艺之路——从无到有

一、模仿与学习阶段

越剧起源于曲艺形式的唱书,第一批男班演员全是唱书艺人,没有戏曲表演基础。初期,他们主要模仿生活动作或其他剧种简单程式,但不规范。由于没有专职乐队,表演缺乏音乐伴奏和锣鼓节奏增强。这时期的表演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简陋粗糙,缺少艺术性。

二、程式化发展阶段

进入上海后,为提高实力和发展,越剧艺人们广泛学习其他戏曲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随着剧目向古装大戏转变,表演也逐渐形成完整角色行当,从程式化道路走来。女班则进行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程式。

三、特色形成阶段

新越剧时期,以袁雪芬等十姐妹为代表,对传统程序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人物塑造,不再依赖于程序,而是注重真情实感的表现。此外,又吸收昆曲舞蹈身段以及话剧中刻画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使得越劇成為了一種融合了多個藝術元素的獨特體驗。

四、高级精致化阶段

建国以后,由于对外交流和自身创造,再次提升了越剧水平。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影响下,更注重内心体验;多次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戏曲会晤使得演员接触更多其他艺术门类,为横向借鉴创造条件;研究班进修也有助于总结经验提高理论素养。

五、角色行当发展

随着题材扩大和改革推进,越劇中的角色行当从单纯到丰富多样。在六大类行当中,小旦分悲旦、花旦、三娘子等六种路子及称谓;小生则分书生、二郎神等四种路子及称谓,每个角色的形象都更加鲜明独特。

通过不断吸收创新,一步一步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和风格,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历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