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专稿:陈震的越剧忧虑。失去基础大本营的流派,传承困难与质量令人堪忧,前景充满挑战。三位貂蝉(左起:黄美菊、张云霞、郑全)艺术传承有多种途径。一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承,即复制原始作品,但每个人的印记都不同,我们只能追求接近或尽量靠近创作者之意。在故事框架下编入新故事情节,或以新方式表达原故事,这是传统接受方式的转变。讲述者和听众也需改变叙述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目前越剧界,只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尝试突破模式,追求新风格。这一传承模式尚待时间检验。我对越剧本体艺术的传承深感忧虑,看了芳华越剧团《貂蝉》的复排后这种感受愈发强烈。
一个成熟流派形成是一项艰巨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简单复制就能算作“传承”。张云霞先生所领导的卢湾越剧团已不存,其演员音美编导大多离世。戏曲为综合性艺术,每个流派风格都是集体结晶,一定的精英团队对于风格形成至关重要。上海越剧院《红楼梦》、《西厢记》等较为正宗,因为拥有完整班子和历史资料保障了其质量。而我在观看芳华《貂蝉》时总感到缺少了一份气息,张先生独特风韵未被继承,让人感觉戏深度不足。
面对这样的矛盾,我认为我们应该抱着负责心,对历史、社会和观众负责慎重复制。但如何进行?既非简单复排亦非虚荣包装,而是在脚踏实地寻找老一辈人才倾听他们口述,以此学习。此比不做好远胜过。我坚信芳华以尹派为基础风格的劇團来排演张派大戲,是其胸怀与远见卓识证明。不过如何将这些好的元素融合并良好地展现,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戏曲中唱念做打,其中唱腔最为关键,而很多演员离开作曲师不会设计唱腔离开琴师不能开口离开导演无法出场……如果一切只是拿来主义而不是自主生产,与作曲家及编导合作探讨,那么作品便缺乏生命力。本身应该思考研究,如贺仁忠先生提出的《演员唱腔制》,强调演员自己设计唱腔是否更佳?
今天我们踢开或继承流派学习古典,这些宝贝应如何重视?像张云霞先生那样的经典再次上台,无疑极其困难!他们创造了丰富财宝,我们该怎样将它们带到新的舞台上呢?两条腿同时前进,既要保持经典又要创造新经典,这是一个当代越剧人必须面对的大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曾再聚首的一批老姐妹们看来,他们留给我们的遗产太值得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