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成长与艺术旅程始于江苏启东。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槛,开始学习戏曲技艺,但不久后因病而离开。那时的我,只是一个渴望舞台上的少年。
然而命运似乎在等待着我,让步进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的殿堂。在那里,我以艺名陆金娟,在师傅裘凤山的指引下,用心刻苦修炼,每一天都是对自己能力和梦想的挑战。我曾用过多个名字,但最终定格为陆锦娟,这个名字如同我的身份一样稳固而坚定。
1953年,我成为飞鸣越剧团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该团队长和主要演员。这一年8月13日,我们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行了首次公演,那是一场《牛郎织女》的精彩表演。在那个时代,我们的小组中,有许多杰出的同仁,如花旦李蓉芳、老生沈爱莲、胡凤英,小丑何笑笑、大花脸吕胜奎,以及编剧盛燮、李惠康、肖维璋、陈芎,导演袁浩,作曲潘祖德,舞美设计陈必华,技导叶琴芳、孙江林等。我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阵容。
随后的岁月里,我们不断地上演各种经典戏目,如《薛丁山与樊梨花》、《啼笑因缘》、《三难新郎》、《孟姜女》,每一次都让我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也让观众见证了一段段辉煌历史。1957年的春节期间,我们还曾在解放剧场上演出了《啼笑因缘》,那是一个记忆中特别温馨而珍贵的时候。
1958年,当全国整风运动开始时,我们作为飞鸣越剧团,被划归到虹口区文化局管理之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当年的1960年代,是我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高峰期,那些现代化的作品,如《卧薪尝胆》、《墙头马上》,都让我有机会展现出新的自我,而那些昔日相识们对于我的评价,更是我深藏的心事宝库。
然而,与所有伟大的事业一样,没有没有平坦的一路走来。我也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但每一次跌倒,都成为了通向成功的一阶梯。而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经历,就像是一本厚重的情感史册,每一页都是对生命意义深刻反思的一部分。
直到1983年,当舟山越剧团邀请我重返舞台时,我再次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情怀。那一幕幕精彩纷呈,是对过去岁月的一个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在那个时候,即使身处不同的环境与时间,我依然能看到那些初心所系,不变的是我们追求卓越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