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童年是在江苏启东度过的。1941年,我加入了陶叶剧团学习戏曲,这段经历虽然因病而中断,但它为我的后来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我进入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在那里我以艺名陆金娟闻名,并拜师裘凤山。在这里,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唱腔技巧,还学会了一系列精湛的表演艺术。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磨练,我成为了一个全面素质高、基本功扎实的小生。我曾在光明、合众、天明等越剧团演出,并且还担任过客座艺术家,在《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富贵之家》等经典戏中发挥余地。此外,我还与其他优秀的演员合作,共同创造了许多美妙的作品。
1953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我首次组建飞鸣越剧团,并担任该团长和主要演员。这场历史性的变革标志着我从一个普通的艺人蜕变成为了一位有影响力的戏曲艺术家。我所在飞鸣越剧团的人才济济,其中包括李蓉芳(花旦)、沈爱莲胡凤英(老生)、何笑笑(小丑)以及吕胜奎(大花脸)。我们的编导阵容同样强大,有盛燮、李惠康、肖维璋和陈芎等,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成功的作品。而作曲家潘祖德和舞美设计师陈必华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他们独到的视角,为我们的每一次表演增添了一抹色彩。
1953年8月26日,我们在苏州新艺剧院上演了《薛丁山与樊梨花》,这部作品是我第一次领衔主演,也成为了观众们难忘的一刻。那一年,我们也推出了《啼笑因缘》,这是一部由陈芎根据姚水娟改编的小说改编成单本戏,由飞鸣越剧团独家演出。李蓉芳饰沈凤喜,而我饰樊家的树,这个角色让我展现出了我的最佳状态,使得整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继续探索新的表现方式,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心理需求。1961年的春节期间,我们上 演了一场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戏——《墙头马上》,这也是继《啼笑因缘》之后又一部被广泛传颂的大作。在这个角色中,我饰扮的是裴少俊,他是一个既冷酷又温柔的人物,其复杂的情感让人难以捉摸,而这些都是通过对台词细微处理,以及身体语言上的精确控制来实现的。
除了这些经典之作外,我们还尝试制作一些现代化作品,如《灵堂成亲》(1961年8月)、《啼笑因缘》(1962年)以及现代话题性较强的小品如《千万不要忘记》(1964年)。每一次尝试都充满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我们更大的创意潜力。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受到政治环境影响,我不得不暂时离开舞台。但直到1979年的春天,当虹口区文化局决定重组虹口越剧团并邀请我回归时,我的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我再次踏上了舞台,那时候已经是1980年的10月份。当时正值国庆节期间,本市各越剧团均选择上映现代戏作为庆祝活动之一,而我便领衔主演了一场神话巨制——《山河恋》。那一年冬季至春季之间,再次回到徐汇劇場举行特别公益晚会,为受灾群众献礼,此后再未有任何关于陆锦娟进一步职业发展的情况出现记录。这段历史如同一条流动着岁月沉淀痕迹的小溪,它穿过岁月,将那些无法言说的瞬间永远保存于心头,每一次回忆,都仿佛能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来福,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