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陆锦娟,一位越剧小生,出生于上海,但我的故事与江苏启东紧密相连。1941年,我踏入了陶叶剧团的门槛,开始学习戏曲技艺。但不幸的是,由于健康问题,我不得不离开了那里。四年后,在1947年,我进入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科班),在那里我以“陆金娟”为艺名,以小生形象展现自我,并拜师裘凤山。在这里,我努力学习,不仅刻苦练习基本功,还在《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等经典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53年的8月13日,当飞鸣越剧团在苏州市新艺剧院举行首次公演时,我作为该团的创始人之一和主要演员,与其他知名艺术家如李蓉芳、沈爱莲、胡凤英共同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牛郎织女》。随后,我们又成功地将现代化改革引入到传统戏曲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1956年的12月至1957年的1月,我们再次回到苏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啼笑因缘》,这部作品让我第一次获得了全国性的认可。此外,我们还上演了《孟姜女》、《天仙配》、《双珠凤》等多部经典戏曲,使得飞鸣越剧团迅速崭露头角。
1960年代初期,当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全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我所在的飞鸣越剧团也被迫停业,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追求艺术梦想。在这个期间,我参与改编并表演了多部现代话剧,如《啼笑因缘》(又名《樊家树与沈凤喜》)、《智审泥神》(由盛燮编写)以及一些古装戏,如《灵堂成亲》,这些作品都受到了观众和同行们的广泛好评。
1979年,当虹口区文化局决定重组原“飞鸣”、“东风”越剧团部分人员时,我有幸重返舞台,为新成立的虹口越剧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即使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并不断创新,以保持我们的戏曲艺术形式活力和吸引力。
1983年的某个时候,有报道指出我曾被禁演,这让我的职业生涯出现短暂低谷。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逆境中的坚持,让我的名字继续响起,而我的工作也最终得到恢复。此后,一些媒体记者向公众展示了关于我的故事,他们记录下了那些充满激情与热情的情景,以及那些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梦想的人性光辉。我认为,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最好赞美,也是我毕生的荣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