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娟演绎经典越剧唱段入选最好听的十大榜单

我,陆锦娟,一位在越剧界享有盛名的小生。出生于上海,却是江苏启东的女儿。在1941年,我进入了陶叶剧团学习戏曲,那时还只是一个稀里糊涂的新人。但不久后,由于健康原因,我不得不离开了那里。

四年后的1947年,我再次踏入戏台之门,这一次是我加入了上海金龙女子越剧团,也就是所谓的“科班”。在这里,我以小生的形象开始我的表演生涯,并且曾经用过艺名陆金娟,但最终定下了现在这个名字——陆锦娟。我师从了一位名叫裘凤山的老艺术家。

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学习,我逐渐建立起一套扎实的基本功。在毕业之后,我很快就被一些著名的越剧团邀请成为客座演员,担任头肩角色,参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戏目,如《龙虎寨》、《金玉鉴》、《一往情深》以及《富贵之家》,因为我的扮相俊秀、台风高雅和唱腔优美,所以很快就走红了。

1953年的8月13日,在苏州市新艺剧院,我们成立了飞鸣越剧团,并举行了一场历史性的首演,那是我们表演《牛郎织女》的夜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迎来了更多机遇,也见证了许多变化。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小组中包括我在内,还有李蓉芳、沈爱莲、胡凤英等人,以及编导盛燮、李惠康、肖维璋等,他们都是当时业界的人才。

1956年的改造运动期间,我们成为了国营企业,但仍然保持自主经营。那一年,我们上演了一出特别受欢迎的大型音乐舞蹈作品——《啼笑因缘》,我饰演的是樊家树。这部作品轰动一时,让人们对我们的表现赞不绝口。此外,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还上演了许多其他经典作品,如《天仙配》、《双珠凤》、《红与黑》以及《团圆恨》,每一次都由我领衔主持。

随着时代变迁,文化政策也发生着变化。当1960年代初期,全社会开展整风运动的时候,我们飞鸣越剧团作为全国十一大越剧团之一,被划归虹口区管理。那时候,每逢节假日或者特殊活动,都会有大量观众前来观看我们的表演。而到了1964年,当上海市文化局决定将所有专业歌舞队伍送到农村进行巡回演出的那一年,就连我们这些专业艺术家也要跟进去,以传播城市文化给乡村地区。我记得那时候,有很多地方观众对于我们的现代话题性内容反应极为热烈,而我们则努力通过自己的表现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态。

直到1979年的春天,当虹口区重新组建其自己的越剧团时,我又回到了舞台上的光环。并且,在1980年的2月16日,当我们在徐汇剧场上公 演神话大作《山河恋》的第一幕时,那种感人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而就在同一年5月份,又有一次令人难忘的情景:我们在共舞台上再次展现出了另一部经典——《盘妻索妻》,这一次更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它既充满激情又蕴含哲理,是一种新的艺术探索方式,对于那些追求真善美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财富。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导致我的职业生涯陷入停滞。不过,即便如此,这段岁月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教会我如何坚韧不拔,同时也让我的灵魂得以自由翱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