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剧的演变历程:从无到有
越剧起源于民间曲艺,最初的表演者大多是唱书艺人,他们缺乏戏曲表演的基本训练。初期,由于剧目主要为民间小戏,没有专用的行头,男班和女班的装扮也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男班和女班都在模仿生活动作或其他剧种的简单程式,但这些模仿并没有形成规范。由于没有专业乐队,音乐伴奏也不完整,这使得表演失去了必要的音乐烘托和锣鼓节奏。
二、越剧发展中的程式化阶段
随着进入上海后,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并求得发展,越剧艺术家们开始学习其他戏曲中的一些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随着剧目的转向古装大戏,这些吸收来的技巧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角色行当,并走上了程式化道路。女班则从创立之初就进行了基础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现技巧,而武功则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术家教授。
三、表演特色形成阶段
新时代以来,越劇在袁雪芬等十姐妹领导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这一时期对过去随意性的改正,从人物出发强调真情实感,同时吸收昆曲舞蹈身段美,以及话劇與電影中的人物刻画方法,使得表演更加丰富多彩与精致。此时期越劇不仅注重形体动作,还重视内心体验,以达到独特风格。
四、高级化与精致化阶段
建国后,由于文化交流加深及自身不断创新的努力,越劇进一步提升其水平。在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影响下,加强内心体验;通过参加各类赛事接触其他类型作品,不断开拓眼界;以及进修研究,对提高理论素养也有所帮助。此时期,更明确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任务,将形象塑造做到了完整性、鲜明性与独创性的要求上来,有许多优秀艺术家的舞台形象留给观众难忘。
五、现代 越劇の發展
六、大师级别与传承
七、小旦(花旦)-青年女性角色的饰演者
八、小生-青年男性角色的饰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