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剧的演变与发展:从无到有
越剧起源于曲艺形式的唱书,最初的演员都是唱书艺人,没有戏曲表演基础。他们在模仿生活动作和其他剧种简单程式上缺乏规范性。由于没有专职乐队,音乐伴奏非常有限,因此表演时只能依靠人声或手势增强节奏。这种阶段的表演虽然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粗糙、缺乏艺术性。
二、程式化改革阶段
随着进入上海后,越剧开始学习其他戏曲剧种的技巧,如绍兴大班和京剧等。为了适应古装大戏的要求,表演逐渐形成完整角色行当,并走向程式化道路。女班则进行了基本功训练并结合说戏学习各种表演程式,而武功技巧则通常由绍兴大班或京剧艺人教授。
三、高级成熟阶段
新越剧时期以来,越劇發展出新的特色。在袁雪芬等十姐妹领导下建立了正规编导制,他们注重从人物出发,让表演充满真情实感,同时吸收昆曲舞蹈身段和话剧、中外电影刻画人物性的方法,使得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此外,由于注意向兄弟剧种学习,不断提高和精致化,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发展与创新
建国以后,越劇通过对外交流以及自身创造,又有所突破。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对内心体验进行加深;多次全国性的及地区性的戏曲会晤使得越劇接触到了更多不同的艺术形式,从而开阔视野;研究班进修也帮助提高了理论素养,如袁雪芬在1960年曾经参加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班,与梅兰芳等名师共同研讨,对自己的作品《西厢记》、《祥林嫂》进行初步总结,这些都为她的之后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
五、六大类角色行当
现今越劇中分为六大类角色行当:
悲旦:饰青年、中年妇女角色的悲惨命运。
花旦:饰天真活泼少女角色的聪明伶俐。
闺门旦:饰名门闺秀千金小姐角色的文静端庄。
花衫:介于闺门旦花旦之间,以古代青年女子形象出现。
正旦:主要饰做母亲中年妇女角色的稳重身份配角。
武旦:以武功见长的人物形象,是较少见但具有特色的角色类型。
小生(青年男性)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又分为书生(儒雅潇洒)、穷生(寒酸相迂腐)、官生(带有一定的工架气度)三个路子。在女子 越劇 中,小生的柔美特点更加突出,其地位亦更显重要。这六个主流行当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也反映出了 越 剧独特风格与艺术魅力。而这些角色之所以能够如此完美融合,是因为每个方面都经过不断吸收,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艺术体系与风格。